4月17日,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陳發展以「疫情之下的家庭心理健康自助」為題,和家長和孩子們分享疫情期間保持家庭心理健康的方法,緩解焦慮情緒和壓力。
疫情給家庭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家長居家辦公、孩子在線學習,造成社交距離拉大、家庭距離壓縮、生活方式改變等影響。這些影響所帶來的恐懼、抑鬱、憤怒、過度興奮、生理不適、認知能力下降、家庭關係緊張等情況都是正常的居家壓力性反應。
但上述負面情緒持續出現時間超過三天、伴隨破壞性大的行為、引發精神障礙疾病等嚴重情況時,陳醫生說,這就需要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或撥打962525上海市心理援助熱線。
如何才能形成壓力遞減的效果呢?
陳老師指出,家長可以通過孩子個人或家庭整體釋放出的壓力信號來識別和評估家庭壓力性反應,建設支持積極樂觀家庭關係。從理解、尊重、接納、坦誠四方面對待家庭成員和陪伴孩子,形成和睦溫馨的家庭氛圍,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
面對疫情給家庭帶來的心理壓力時,作為家長特別要注意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保證足夠的睡眠和規律的飲食,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和榜樣。
通過玩遊戲、看電影、聽音樂、做運動等方式,減輕疲勞放鬆身心;家庭成員通過聊天溝通,化解分歧和矛盾,促進家庭系統的穩定。
陳老師還分別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了有助於保障居家生活安全、促進家庭成員相處融洽、保持家庭心理健康的自助策略和方法。
居家學習的孩子:
1、正確分享疫情科學知識,不用疫情恐嚇和威脅孩子;
2、告知孩子居家防疫的意義和相應的政策;
3、保持規律的作息和飲食習慣;
4、增加家長跟孩子的遊戲性互動;
5、保持適度的娛樂、放鬆活動;
6、做好個人防護,非必要不出家門;
7、給予孩子適度的鼓勵和肯定;
8、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
居家辦公的家長:
1、保護自己的健康,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
2、保障家庭有足夠的生活物資;
3、選擇積極有價值的疫情信息與家人分享;
4、保持良好的支持性的夫妻關係,共同協商、達成一致,應對壓力;
5、避免轉移性的家庭互動,不把對伴侶的不滿轉嫁給孩子;
6、避免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給予孩子足夠的娛樂和放鬆空間,家長自己保持適當的工作量;
7、跟孩子進行非學習性的遊戲互動和體育運動;
8、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回憶過去,展望未來。